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

电话:0769-22314696

邮箱:921733120@qq.com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莞太路120号金马大厦6楼

基础理论

【中医岐黄】《黄帝内经》: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发布时间:2025-05-18人气:6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该句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生气通天论的核心体现,指出阳气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和重要作用:在阳时阳位之阳,为精强之阳,能养人之神,使神明彰显;阴时阴位之阳,为柔弱之阳,能养人之筋,保证形体运动功能的正常发挥,二者共同配合,使得形神并养。

想要真正理解这句话,就必须要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在天人合一理念下、时空气化理论中,认识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关系,懂得生气通天的思想内涵,结合人体形神统一生理病理观,了解二字的含义。深刻理解这句话,为神志病与筋脉病的辨证施治乃至养生保健提供了创新视角。

天人合一论人与天地的三同”“三相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人与天地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如《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天地生人、天地养人,人和万物一样都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有自然、生物、社会三种属性,在生存、生产、生活这三生过程中,顺应自然规律并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在此认识基础上,人与天地的关系可概括为三同”“三相

人与天地三同

三同即同源、同构、同律。同源指人与天地万物具有相同的物质本源,其认识基础是气一元论。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认为广阔无际的太空,是物质生化之本元的基础,万物资生的开始,人自在其中。

同构是共同的时空结构和形气结构。因为天地生人,人为天地之子,天地为人之父母,故人与天地同构,人体亦小天地。

同律包括同规律(或称同道)、同节律。天地大道主要为阴阳五行,如《灵枢·通天》中所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但最重要的是阴阳,阴阳为生命的根本,故《素问·生气通天论》开篇便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人不仅同规律运动,还同节律运动,如四时”“八纪”“五里以及五运六气讲的天六地五(六节六合六气和五季五方五化)、《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讲的天六地九六六之节九九制会)等等,都是阴阳五行规律和节律的体现。

人与天地三相

三相即相通(联通)、相应(对应)、相参(参照)。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人生活在天地之间,与天地相互连通。这种连通主要通过《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的九窍气门实现,包括人体与天地之间的物质出入和气体交换,当然也包括人与天地阴阳之气的交换。正是因为人与天地同源且相通,人才能获得天地的滋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夫自古通天者……皆通乎天气。人与天地相对应既表现在结构形态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故《灵枢·邪客》中列出了包括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等共26处人与天地之对应,《灵枢·经别》也说余闻人之合于天道也……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正因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才能相参照,人与天地相应和相参的依据是人与天地同构和同律的认识,故《灵枢·刺节真邪》说请言解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从时空气化论生气通天

天地间的时空气化

天地有时空结构,时间记录运动过程,最常用的是日、月、年。有昼、夜之分,可分为四时、五季、六节。空间反映形态存在,最常用的是四面、五方、六合。研究天地万物不仅要注重其形态,更要重视其功能气化,故又有形气结构。气化指气的运动变化,天地气化主要指阴阳衍生五行,四时变五季,四方变五位,五季、五位之中,生寒暑燥湿风五气,有生长化收藏五化;由阴阳各一分为三,成三阴三阳,化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的其生五,其气三的含义。

生气通天要义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申明生气指阴阳二气,但阳气尤为重要,故曰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通天一方面指上述的人与天地相通、人得天助,另一方面指人与天地相应而相参,这就是生气通天要旨。天人相应不仅表现在结构上,也表现在功能气化上,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这段话是说:天地之间,天之时空表述为东南西北上下六合九野,有一年十二个月;地之时空表述为有东西南北中五方及九州,有一日十二个时辰;人应之有九窍、五脏、六腑、十二节(左右各六或曰上下各六),其气皆与天地之气相通相应,尤其是阴阳。天之阴阳可助人之阴阳,人之阴阳也应天之阴阳,具体表现在人体的上下、内外不同空间以及昼夜、四时不同时间。

人体阳气分布有上下、内外之别

人是一个阴阳内外互助的有机整体,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虽通于天也生于内,其与天日相应者,宜向上、向外布散,但上下、内外之阳气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运动的,且不同部位的阳气有不同的作用。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此处之失其所是着眼点,其指的是。如同太阳在天上普照大地,其光和热保证了天地的正常运行。苍天在上,其气清净,阳光才能精强并普照万物,神明自然得以彰显。人体的阳气也应像太阳一样,主要在上,不断向上以养神,并通过上焦肺的宣发向外布散以卫外。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情志才能调畅平和,才能不受外邪侵害,从而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在上的阳气不足,就会影响寿命,神明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彰显。关于阳气能养神的机理,从天人相应的角度讲,《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是说在天(上)之气清净,阳气旺盛,普照天下,尽显天之神明,人受之则在上之阳气精强而神清志明,人应之则布散于外而为固密。

人体阳气分布有昼夜、四时动态节律

如《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论昼夜内外之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说人体阳气得天阳以助,并随天之阳呈现节律性变化。所以,从保养阳气的角度讲,夜间不仅要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伤及筋骨,也要避免接触雾露以免在外之微阳受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也提示,人之三阴三阳与天之三阴三阳相通,人得天助之际,病有欲解之时。阴阳变化的四时节律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中的古字,在此作专一、精心解;作服从、顺应解。天运当遵循四时之序而变化,故圣人顺从天之变而精心保养阳气,阳气强则神明通达,虽遇外邪,也不能伤害人体。根据阳气分布的昼夜、四时动态节律来保养阳气,对养生保健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节选《中国中医药报》,任平均 郝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