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官网!
联系我们

广东振华医学研究院

电话:0769-22314696

邮箱:921733120@qq.com

地址:东莞市莞城区莞太路120号金马大厦6楼

基础理论

【中医岐黄】溯源析理——温化

发布时间:2025-05-18人气:58

作为中医学的一个常用治疗方法,温化即温而化之,意指以温热药助阳以化除阴寒之邪。兹结合文献对此加以分析。

温化之理

《素问·宝命全形论》言人生有形,不离阴阳,认为人体是一个由阴阳构成的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言阳化气,阴成形,高度概括了人体阴阳的功能特点。其内在机理即如《类经》所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

尽管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不可分离,即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但中国传统文化又尤为推崇阳气在天地间的主导地位。如《皇极经世书》曰: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于一也。《物理小识》亦言:天道以阳气为主,人身亦以阳气为主,阳统阴阳。中医学也是如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藏经》云: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得其阳者生,得其阴者死。《类经图翼》指出:阳之为义大矣。夫阴以阳为主,所关于造化之原,而为性命之本者,惟斯而已。”“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内经知要》言: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景岳全书》曰:人得天地之气以有生,而有生之气即阳气也。

被后世称为扶阳派或火神派开山鼻祖的郑钦安更是推崇阳主阴从说,如《医理真传》中记载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者,阴之根也。阳气充足,则阴气全消,百病不作;阳气散漫,则阴邪立起”“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郑氏门生卢铸之进一步总结出扶阳的精要之言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由此可知,人体中属于阴的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只有在阳气的温化下才能被利用以维系生命活动,否则即有可能转化为各种病理产物如湿、痰、饮、水、瘀等而成为阴邪。

中医学认为,水、湿、痰、饮分则为四,合则为一,即所谓一源而四歧,都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的产物。就其形质而言,湿为水的汽化状态,弥散而无形;水为湿的聚合状态,清澈而澄明;痰与饮是介于水、湿之间的状态,犹如水中混有杂质,稠浊者为痰而近于湿,清稀者为饮而近于水。就其分布而言,湿性重浊、黏腻,尤易困中或趋下(困于头项则每由风引而至)。水多流动,可泛溢肌表,呈现四肢或全身浮肿(因风而起者也可见于头面、眼睑)。痰则可随气机升降而无所不及,内至脏腑经络,外达筋骨皮肉,从而形成多种病证。如《丹溪心法》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因风而动,既可上蒙清窍而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又可阻滞经络而见㖞僻不遂、言语不利等。而饮之既成,则常停留于局部,如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就四者的关系而言,湿停而聚之为水,水停而留之成饮,饮留而凝之成痰。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见两者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痰湿、痰饮、水饮、水湿等。

至于瘀,实为停积之血,是血行滞留的病理产物。其成因繁多,但其中的气虚、阳虚、寒凝、痰阻等均为常见。

对于这些因于阳虚或阴盛而成的阴邪,惟有温化,方能除之。而若因受体质内环境、兼感邪气及疾病演变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阴邪出现了热化迹象,如痰热、水热、瘀热等,则应视情调整为清化或温清并用。(节选《中国中医药报》,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