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表明,阳气不足,或湿困清阳,皆可导致精阳不足,使清窍失养,常见头昏头晕、神疲乏力,甚则嗜睡等症;柔阳失煦则筋脉失温,多见下肢挛急、关节僵硬、男子性功能减退等症,治疗时需遵循“精阳宜升、柔阳宜温”的原则,注重恢复阳气功能的层级化分布,往往可收显著疗效。
案一嗜睡(精阳不升证)
侯某,女,33岁,2024年8月20日初诊。主诉:嗜睡2年。两年来白天感觉昏昏沉沉,时有不自主入睡,乏力,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夜间多梦易醒,睡醒不能解乏,平素易腹胀下肢憋胀。舌红苔白厚,脉沉滑。
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
中医诊断:嗜睡(气虚湿困,精阳不升)。
治则:益气升阳,化湿醒神。
方用自拟红石四维汤加减:红景天15g,石菖蒲10g,葛根15g,麸炒苍术10g,白术10g,茯苓15g,泽泻10g,黄芩10g,大腹皮10g,刺五加10g,羌活10g,独活10g,炙甘草6g。7剂,颗粒剂冲服。
一周后复诊诉睡醒后感觉较前解乏、轻松,但有时仍有小腿抽筋。原方加木瓜15g继服7剂。
前后服用中药5周后,不自主入睡未再发生,精神佳,气力足,恢复工作。
按《伤寒论》第281条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是讲阳气虚衰不能上升,故见精神萎靡不振、似睡非睡的状态,与该患者气虚湿停、湿困清阳所致嗜睡不同。方中红景天、刺五加、炙甘草益气,葛根升阳;石菖蒲、苍术、白术、茯苓、泽泻、大腹皮、黄芩化湿、燥湿、利湿,兼以健脾、醒神、行气、清热,羌活、独活取风能胜湿。全方在多维度祛除湿邪的基础上,突显益气升阳、开窍醒神之功。尤其是红景天益气,归心肺经,助上部之阳,石菖蒲化湿醒神,共为主药;辅以白术、茯苓、葛根、刺五加健脾补肾、助阳上升,使在上之阳精强,心神得养而清爽。(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节选《中国中医药报》,任平均 郝佳梦)